《列仙传》有云:“陆通者,云楚狂接舆也。好养生,食橐庐木实及芜菁子。游诸名山,在蜀峨嵋山上,世世见之,历数百年去。
接舆乐道,养性潜辉。风讽尼父,谕以凤衰。纳气以和,存心以微。高步灵岳,长啸峨嵋”
陆通,字接舆,楚人也。好养姓,躬耕以为食。楚昭王时,通见楚政无常,乃佯狂不仕,故时人谓之楚狂。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晋]皇甫谧《高士传》)
话说孔夫子周游列国,主要原因是为了推广他的思想和理念?。
而春秋时期,那是一个诸侯割据、战乱频繁的时代。
诸侯各国之间为了争夺权力,常常兵戎相见,民不聊生。
在如此复杂乱世的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仁”、“义”、“礼”等核心思想,期望通过这些道德标准来规范人之思想,治理诸侯国家,使社会和谐共生。
孔圣人坚信,只有道德才能治国,才能实现诸侯各国的长治久安。
因此,孔子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明主,施展自己的才华,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
孔子周游列国的具体行程和经历也非常丰富。他在各个国家之间穿梭,见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
在鲁国时,他被当地的贵族冷落;在齐国时,他碰到一个不懂礼仪的国君,结果被当成了“话痨”。在楚国时,他甚至被人误认为是乞丐。尽管屡屡遭遇挫折,孔子始终不屈不挠,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孔子周游列国之旅,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最终,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年迈的他,虽然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却在其弟子中,传播了自己的思想。
?孔夫子共有三千弟子?。根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后来皆是成了儒家学派的大儒。
孔子的理念不仅在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在后世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周游列国,以传先王之道、周公之礼为己任,一时声名远扬于各个诸侯国。
鲁哀公六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了!却仍然不遗余力地在各诸侯国之间传播他的圣贤之道。
然而,当孔子与学生们行至与楚国相邻的陈、蔡之间时,却被当地人误会围困,既不放行让他们走,又断绝了粮食供给,情况十分危急。
按《孔子世家》中的记载,当时的楚昭王听说孔夫子绝粮被困,便派遣使者前去礼聘他来楚国,并许诺“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
然而,楚国的令尹子西却对楚昭王说:“孔夫子是个了不得的人物,辅佐他的七十二个弟子,个个都是治国安邦的人才。如果大王在楚国封给他那么大一片地方去管理,将来他羽翼丰满了,怕对楚国不利啊!”
楚昭王一听,觉得是有道理,便打消了封赐土地给孔子的念头。
孔子到楚国之后,发现楚昭王气量太小,也不是一个能行先王之道的圣贤人物,于是他与弟子们在楚境滞留不过数月,也就离开了这个地方。
然,在后人看来,孔子与学生们在楚国最值得写上一笔的事情,是遭遇了天下第一号大狂人接舆。
诗仙李白在一首诗中这样写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说的就是陆通与孔子相见的这个典故。
李白李诗仙在其诗中,以楚狂接舆自喻,想来他平生最佩服的人之一,便是这位天下第一大的狂人了!
而陆接舆其人,本名陆通,本为楚国人,也有说他是故蔡之遗民,亡国后沦落在楚国故地,以耕种土地为生。
到楚昭王当政的时候,陆通见楚国的政令无常,往往是朝令夕改,无事生非,知道这不是一个政治清明、有所作为的时代,于是佯装狂傲不羁,成天当街醉酒,不愿踏上仕途。当时的楚国人便送给他一个“楚狂”的绰号。
后来楚怀王时期的三闾大夫屈原,对这个成天装疯卖傻、没有一点正经的狂人深有感触之解。
屈大夫在其《楚辞·涉江》一诗中写道:“接舆髡首兮,桑扈裸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道也太衰败了!像接舆这样有才能的人物,也剃了个光头无所事事。像桑扈这样有德行的人物,也只好光着身子到处跑。所以啊,现在忠诚贤德的人都没有用处,反而是奸人当道,腐败横行。”
而陆通的字“接舆”,也是一个值得让人琢摸一番的话题。要知道“舆”本是车乘的意思。接舆,按说应是个动词,是指迎接或者接触、驾驶车乘者。
咱们按这个文字道理来猜测,这个楚狂人陆通,除了平时在田间耕种劳作之外,也是个经常跑去城里,给人赶车或者替人接车之人,就跟现在的农民工一般,趁农闲时分,进城里给别人打工,干代驾,跑的的,跑出租车,这是一个活计道理。
正因为陆通赶车、接车有他独到的地方,于是世人便送了“接舆”这个字号给他,可谓术业有专攻了!
而陆通与孔子的相见,是个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故事。
却说那一天,陆通受楚之官员雇佣,去到驿站中,迎接一队车乘进城,没曾想到,那风尘仆仆驶过来的车队,正是名满天下的孔夫子一行。
楚狂一见,哟嚯!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孔夫子,孔丘吗!?自然的,其顽劣的本性顿时尽显无遗。自有心要为难一下这位名满天下的老夫子一番。
只见他摇晃着他那个油光锃亮的大光头,大大咧咧毫无礼数地,便从孔夫子的车前招摇而过。且一边走,还一边歌唱。而其所唱歌词,自也是非常精彩的。被后人称之为《凤歌》(或《凤兮之歌》)。
但闻接舆高唱“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却曲却曲,无伤吾足。”
他这其中之意是在说“凤凰啊!凤凰!世间的道德如此衰败,你来了又有什么办法呢?!未来的盛世,没有什么好期待的,过去先圣的治世,也不可能去追回来了啊!
只有降生在天下有道的时候,圣人的业绩才能够在世间成就;如果降生于天下无道的时候,比如生在现在,即使你是一个圣人,唯一能够做到的,不过是避开刑戮,在这残酷的世间保全自己的性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