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岳飞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采取一项大胆而巧妙的战略。他命令王贵率领五千名士兵,秘密前往西辽境内,切断那支宋军的后方补给线。与此同时,岳飞还特意安排了一支看似强大的援军,佯装前往西夏边境支援。
然而,这支所谓的援军实际上只有区区两三千人,而且这些士兵并非军中的精锐。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行进过程中故意行动缓慢,仿佛并不急于赶到目的地。因为这支军队的真正目的并非是真正参与战斗,而是要吸引整个大宋朝堂的全面关注。
与此同时,杨再兴也接到了岳飞的指示。他迅速在高丽和倭国召集了大量的渔民,并将他们组织成一支庞大的水军。这支水军挂上了杨字帅旗,浩浩荡荡地在东海集结,声势惊人。
随后,杨再兴的水军沿着黄河逆流而上,这一举动引起了大宋朝官吏们的高度警觉。许多官员意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无法应对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于是纷纷将紧急奏折呈递给当今的皇帝赵恒。
面对这一情况,赵恒立即采取措施。他下令大量宋军驻守在黄河沿岸,试图阻止杨再兴的军队继续前进。一场紧张的对峙就此展开,大宋朝的命运似乎悬于一线。
民间也被传的沸沸扬扬,许多地方的文人墨客也对这一系列的传说进行各种评判,使得赵恒让位的这场风波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自然有人认为赵恒能力有限,早就应该禅位让贤,那些保守人员自然还想让赵恒继续执政,宣扬他自从上位以来,也给大宋做出了许多贡献,结果越是这么说,人们却把赵旭做出的贡献全部陈列了出来,于是乎众说纷纭,越来越乱。
就在整个大宋进入一片混乱,不知道接下来到底是兵戈铁马,还是像文人墨客传扬的那样,赵恒主动禅位让贤,才能让大宋过上以往的祥和生活。
此时的赵旭已经来到北方草原,正和岳飞等一众将领在营帐中商定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对于耶律大石的援救也只能做到这种地步,但是当初制定的进攻计划也正在按照时间在正常发展。
随着冬季的脚步逐渐临近,北方草原上的景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原本翠绿的草地如今已被金黄所覆盖,仿佛大自然用它那神奇的画笔为这片广袤的草原描绘出了一幅绚丽的画卷。然而,这美丽的景象并没有让赵旭停下前进的步伐,相反,他正计划着借助这个寒冷的季节,对北方草原展开一场更为宏大的军事行动。
这一次,赵旭将目光瞄准了金人现在的首都——上京城。这座城市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扩建后,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加繁华昌盛。回想起当年岳飞仅率领少量人马便成功偷袭上京城,甚至险些将完颜吴乞买生擒的壮举,赵旭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
如今,赵旭决定让岳飞再次率军进攻上京,这一次的目标不仅仅是给金人一个沉重的打击,更是要将这座城市完全纳入自己的版图。他深知,通过这种逐步蚕食、慢慢发展扩大的方式,不仅有利于巩固自己的统治,还能避免因发展过快而导致的管理混乱问题。尤其是在北方草原这样一个敏感的区域,每一步都需要谨慎前行。
随着自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大量的牧区,赵旭相信,在寒冬来临之前,进一步扩大战果将会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样一来,他不仅能够增强自己的实力,还能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就在不久前,赵旭的种种举动实在是太过引人注目了。他如此大张旗鼓地折腾,显然是摆出了一副要率领大军南下,与赵恒展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的架势。
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仅让赵恒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束手束脚,就连周边的所有势力也都纷纷侧目,紧张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这段时间里,耶律大石竟然没有给赵旭来信。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他成功地摆脱了宋军的追击,还是已经遭遇了不测呢?赵旭这边同样没有得到一个确切的消息。
不过,好在西夏那边的耶律长青倒是不断地有消息传来。他接连送来了好几封感谢信,对赵旭表示由衷的感激之情。原来,随着赵旭公开宣称要出兵援助西夏,这一消息不胫而走,极大地鼓舞了西夏和西辽联军的士气,让他们的斗志变得更加昂扬。
既然连自己的朋友们都如此坚信赵旭会带领大军向南进攻,那么可以想象,此时北方的金人恐怕也会因此而放松警惕,对北方的防御有所松懈。赵旭正是看准了这个绝佳的时机,决定果断出击,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向北方进军,出其不意地再次攻陷上京城!
随着军事会议的结束,岳飞所制定的行军路线如同一道军令,迅速传达到每一支军队。士兵们迈着整齐的步伐,犹如钢铁洪流一般,迅速消失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