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中午时分,有辆破旧卡车从营地东南方向的山间土路驶过,副驾驶上的人半途下车,朝着约定的见面地点徒步前进。
在哨兵确认安全之后,这名中年大叔向导被带进来,与德米特里、沃森和几个小组组长讨论行动细节。他有着一个复杂到令人难以记清楚的名字,再加上沃森自己并不擅长车臣语,干脆就把主要沟通工作让出去。
大半个下午溜走,一个更加完善的行动计划逐渐成型。
而沃森很轻易便争取到了潜入小组的位置,并担任小组指挥。
这是所有人达成的第一个一致意见。
整个行动迟早会被敌军发现,斯莱德是最有可能保证潜入小组安全的人选,更何况还有行动总指挥帕廖沙的授意。
战斗内容出现变更,沃森便把KSVK反器材狙击步枪留给狙击小组,只留下RPK轻机枪作为主武器。这次没有队友充当弹药手,40发装备用弹匣的数量增加到14个——光是弹药背包里就装进去8个。为保证火力持续性,沃森携带的RPK弹匣全是双联装,突出一个快速过热警告。
确定好方案以后,凌晨两点,另一个向导驾驶那辆破旧卡车,载着满满一车厢牲畜草料原路返回。大半个行动小队的人早已藏进路边树林,车一停便快速围拢上来,该警戒的警戒,该帮忙的帮忙,七手八脚将沃森和4个潜入小组士兵套上车内的破旧雨衣,然后塞进羊屎味草料堆里。
几大扎草料摁下去,表面完全看不出来藏有人。
沃森很快便感觉到卡车重新开动。
他自己当然无所谓,其他士兵肯定遭罪了,羊粪气味实在是很浓烈。
七拐八拐大约十几分钟,卡车开始减速,缓缓刹停。外头传来几道车臣语男声,其中一人听起来还有些醉醺醺,谈话最终在几句说笑中走向结束,随着引擎转速提高的动静传进耳朵,沃森知道最困难的一关算是过了。
即便如此,沿途零星几声狗吠还是让他忍不住提高戒备。
卡车已经进入拉斯坎尤特小镇,但并没怎么转弯,沿着一条路向前开,按计划前往镇子西北部的农庄。潜入小组最终被安排进一栋杂物仓库里,周围不是羊就是鸡,臭味更加复杂。
陪队友们吃着饭,两辆重机枪皮卡车恰好从旁边开过去,和这个杂物仓库就隔了一堵篱笆墙。两个向导时不时过来一趟,问问有何需求,他们会说点俄语,基本沟通还算流畅,但这两个货车司机知道的内容终归有限,能把潜入小组带进来并成功藏匿,他们最大的作用实际上已经发挥完毕。
农庄主人是其中一个向导的亲戚,除了这层关系,更多属于收钱干的这个活。事实上,考虑到俄军一贯的打仗风格,配合货车司机藏匿潜入小组的农庄主人一家已经打包行李,随时准备拖家带口逃难。
愿意给士兵们提供点食物都很不错了。
大概等到天明,农庄里只会剩下沃森这几个人。
还有那些家禽。
以及一辆半报废的破旧小货车。
这玩意无法承受颠簸路面的长距离奔行,只能应付镇子里那些道路。
沃森开始盘算情报收集计划。
这个农庄位置稍有些偏僻,而且地形空旷,白天出门很容易被看见。好在农庄距离河段并不算远,只要穿过北边一条街,就能抵达河流附近的小树林,然后一头扎进河里。
他必须这么做。
拉斯坎尤特小镇没什么娱乐项目,格里戈耶夫一旦做完生意很可能就会离开,顶多再住一晚。所以必须抓准机会,最好是格里戈列夫和阿赫梅德待一块谈事情的时候动手,才能把这两人分散逃跑的概率降到最低。
就现在的条件来看,要弄清楚阿赫梅德在小镇中的方位、具体的会面地点和时间、守卫力量的具体配置这些情报实在很困难。不过俄国人倒是已经很习惯这种状况,此前指挥官帕廖沙明确过一点,情报不够火力来凑,只要确认双方会面地点即可。
最快30分钟,达吉斯坦境内野战机场攻击机便能出现在头顶,轰炸拉斯坎尤特小镇其他区域,大幅削弱敌方力量。
显著提高小队行动成功率。
这个方案从一开始摆上台面,到现在也没有变过。
90年代末可没有那么多精确制导炸弹,就算有,也很少会在军费常年紧巴巴的俄国人手里。所以为了保证空中支援效果,战机肯定会携带足够当量的航弹,哪怕稍微丢偏一些也足够杀伤目标。
至于是否会误伤平民,这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一切以完成任务目标为最高优先。不丢炸弹自己的队友就会没命,任务完不成,回头还可能被军法处置。双方早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就已用尽了一切手段,误伤平民真算不上什么重大问题。
其实第一次车臣战争打成这个惨样,车臣本地居民们也清楚俄国人什么路数,首都格罗兹尼及其附近区域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