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周末排课(1 / 2)

我:“林教授,非常感谢您抽出时间。如今学生学业压力大,课程安排对学习效果影响重大。我设计了一份周末语文、数学、英语课程的优化排课方案,想请您帮忙看看。我设想每个科目连续上两个小时,您觉得这样的时长安排合理吗?”

林教授:“这是个很实际的问题。从认知科学角度看,两个小时的连续学习对学生专注力是个挑战。大脑高度集中精力的时间有限,一般来说,45-50分钟后注意力就会有所下降。但如果课程设计合理,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维持学生兴趣,两个小时也并非不可行。你为什么会考虑每个科目上两个小时呢?”

我:“我觉得这样能让学生对一个科目进行沉浸式学习,深入掌握知识,避免频繁切换科目带来的思维中断。而且周末时间相对充裕,想充分利用。”

林教授:“你的想法有一定道理。沉浸式学习有助于知识的系统构建,尤其对于逻辑性强的学科,像数学,连续的学习时间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复杂的问题。不过,这需要巧妙地设计课程节奏。比如,在两个小时里,前50分钟进行新知识讲授,中间安排15分钟休息和简单活动,激活大脑,后面再通过练习、讨论等方式巩固知识。语文和英语这样的语言类学科,也可以在两个小时内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比如阅读、写作、听说训练等,避免学生疲劳。说说你对课程时段的安排吧。”

我:“我推荐的课程时段是上午9:30-11:30和下午16:30-18:30。上午避开了早晨刚起床时的混沌状态,9:30时前额叶皮层活跃度高,适合学数学。下午16:30-18:30海马体记忆编码效率提升,适合语言类知识巩固,安排语文和英语。您觉得这个时段选择科学吗?”

林教授:“这个安排很不错,充分考虑了人体生物钟和大脑的活动规律。上午皮质醇水平高峰,逻辑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确实事半功倍。而傍晚时分,大脑对语言信息的吸收能力增强,学习语文和英语有利于记忆。不过,要注意课间休息的利用。长时间学习后,适当的休息能有效恢复精力。你对课间休息有什么设计吗?”

我:“上午课间安排15分钟体能活动,像跳绳100次,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下午课间10分钟冥想音乐时间,用a波增强记忆巩固。”

林教授:“非常好,这样的课间活动设计很科学。体能活动能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带来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冥想音乐则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节课。再谈谈学科时段分配吧,每个科目两个小时,具体怎么安排教学内容呢?”

我:“9:30-11:30安排数学,前一个小时讲授新知识点,中间15分钟休息,后45分钟进行例题讲解和练习。16:30-18:30先学语文,前一小时进行文言文精讲,休息10分钟后,进行阅读理解训练。之后学习英语,前一小时进行词汇和语法讲解,休息10分钟后,进行情景对话和写作练习。您觉得这样的安排合理吗?”